去年听到较多的,是美联储何时加息,会加息多少次。而来到2017年,开始出现的名词叫“缩表”。所谓“缩表”就是缩减美联储内的资产负债表。
在2008年金融海啸出现后,当时的美联储减息空间已用尽,但经济情况仍然严峻,最终在2009年正式实行量化宽松政策(QE),美联储透过所谓公开市场操作,在市场上购买美国国债及按揭抵押证券(MBS)。
简单来说,美联储当时印钞,成为局内负债表中的负债一项,而购买的国债及按揭抵押证券就是资产一项。一方扩大,另一方自然同步上升,经几轮的量化宽松后,所谓4.5万亿美元的规模就是这样得来。
近期美联储官员轮番上场,对缩减资产负债表进行密集评论,这种行为显然流露出他们对市场的暗示:除了加息,我们还有同样厉害的招式?以为“缩表”还是纸上谈兵吗?答案是否定,美联储或许就在今年。
之所以缩表受到高度关注,无疑是因为资产价格都已处于历史高位,若没有持续的流动性“续命”,回调在所难免。
在股市方面,美股在金融危机后便开启了整整8年的大牛市,其中几乎没有出现过连续、明显的回调。BIS研究显示,在美国推出和加码QE1后,标普500成份股的整体水平开始出现明显上升,且相关研究显示,QE1对亚洲新兴市场股市的提振作用达到了10.75%。
可见,美联储扩表大大影响了美国国内资产价格,同时其缩表的溢出效应之大也将令新兴市场难以“自保”。
如今,美股似乎成了高危对象。一方面,高估值是受到了新政府财政刺激预期的推动,包括万亿基建计划、金融去监管、减税,另一方面,特朗普在医改方面受到来自于国会方面的挫败,也令市场极度乐观的情绪受到了打击。这意味着,如果政策效力不及预期,美股可能出现重大回调。
对于美国债市而言,一旦缩表成真,收益率必定加速上行,一场债券抛售潮似乎难以避免。桥水基金创始人达里奥此前预计,债券三十年的大牛市可能已经见顶。
对于新兴市场而言,美联储缩表将可能是一场更为严峻的大考。以2013年的“退出恐慌”作为对照样本——2013年6月19日,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正式将退出QE提上议程,并建议2014年中旬退出QE。当时话音刚落,新兴市场就遭遇了疯狂的资金外流,资产价格受到严重冲击。
2013年4月~8月的“预缩表”期间,新兴市场的中位水平是本币对美元贬值9%、主权债券收益率上升2%、CDS(信用违约互换)息差上升0.5%,股票市场下跌5%。大部分新兴市场货币的贬值幅度在5%~10%,但各国差异很大。一般而言,经常项目逆差/GDP较高、储备/GDP较低、外债/外储比重较高、政府总债务率较高、整体宏观经济基础较弱的国家往往将受到更大冲击。
美联储缩表意味着变相加息,缩表后美元走强,人民币贬值。随之而来的就是人民币资产价格下降,从而使中国经济走弱。不过美元走强导致人民币贬值也不都是弊端,如果人民币贬值将推动出口,间接刺激经济增长。
美元走强后,美元资产价格不断上涨。资金流向美国,中国资本外流,流动性收紧。中国央行必定采取行动,不管是加息还是逆回购,对于市场影响都很大。
同时,美元走强还加大外债偿还能力,虽然中国现在不是美国最大债务国。但中国持有美国国债数目还是很庞大的。截至2017年1月末中国持有美国国债规模降至1.0511万亿美元,当月减持73亿美元。
美元走强,新兴市场资本外流,货币贬值。中国对外投资和出口受到影响,冲击国内经济。同时,美元走强,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下跌,降低中国进口成本,增加输入性通胀风险。
综合来看,美联储缩表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十分不利。因此,中国将提前应对美联储缩表,当然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来说需要注意做好前瞻性投资,避免遭到“缩表”的冲击。